沃布作文网为您带来有关“关于“新时代文化”优秀作文(范文3篇)”的作文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高二作文」关于“新时代文化”优秀作文(范文3篇)

高二作文 作文网 打印

  • 斜杠青年作文800字
  • 青春纪行作文1000字
  • 军训感言作文700字
  • 今夜月色正浓作文800字
  • 杯水人生作文800字
  •   关于“新时代文化”优秀作文一—新时代的伯牙在抚琴

      (本文作者高2019级2班,余东慧,新时代的伯牙在抚琴)随着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走红,人们以“看视频”这样一种极具时代标志性的娱乐方式再一次关注到了视频中传达出的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也暴露出时代发展变化中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难以统一的问题。有人肯定她的精心呈现,有人质疑她的代表意义。矛盾之处就在于,人们天生以为互联网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兼容,而“李子柒现象”恰好在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二者的平衡与兼容,恰恰是大势所趋。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完美满足了新时代信息传播的要求:快速、便捷、多元。正所谓“人在家中坐,事从天上来。”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信息接收方式,但也因为太过纷繁复杂,太过高速快捷,我们会质疑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意义。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之中,还固执地以为只有正襟危坐在桌前研读书籍才能代表正儿八经的文化学习。也不怪我们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敬畏它的深远,可也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它。如今以李子柒为代表的视频博主们能以一种更为轻巧,更为大众的方式将我们因深艰为故而远之的传统文化再一次呈现在大众视野。这样的做法与千百年前白居易写诗过后请大字不识的老嬷品读,直到毫无文化底蕴的老嬷也能理解诗文义理的行为背后的理念,其实并无本质区别。我们能够理解白居易,为什么不能理解李子柒呢?

      我们常常以为,好的文化学说,好的艺术是曲高和寡,只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内行人士才能品鉴。可事实是世界上找不到那么多的伯牙与钟子期的佳话。那难道善抚琴的伯牙就要因没有善欣赏的钟子期而停止抚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遇不到钟子期,伯牙又何妨将动人的琴音送给日月山川、草木生灵。慰藉那些不通乐理却晓音乐的灵魂?同样的道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若是能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重新认识到更生动、更多面的传统文化,这将是新时代的机遇,是传统文化的机遇,更是我们的机遇。

      同时人们也在担忧,在浮躁的网络环境中,传统文化会丢失它的气韵吗?前不久李佳琦和朱广权的直播卖货在网络上掀起热议。人们看到李佳琦纯熟的带货能力,但在朱广权丰富而贴切的诗句吟诵对比下还是稍显逊色。虽说“术业有专攻”,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经历过大浪淘沙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在任何背景之下,都具有惑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力量。因此我们也期待,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于“新时代文化”优秀作文二—播种于四海,方能收获于八荒

      (本文作者高2019级2班,李雨菲,播种于四海,方能收获于八荒)不久前在知乎上刷到过这样一句留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亲民,坐在神龛上的不是经典而是冷冰冰的雕塑。在多元化的今天,我认为传播传统经典文化犹如播种蒲公英的种子,不拘泥于阡陌方寸之间,方能远扬。

      在时代迅速变迁的洪流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当物质上的追求已经无法满足个体的需要时,人们开始寻找精神的慰藉。尤其是由于这次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地域上的阻隔,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人们更想通过某种方式来缩短心灵间的距离。这时候许多像李子柒一样致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便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但这些人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大众审美的大势所趋。

      其实近年来新兴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种文化传播途经也在更新换代。从最早的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到现在的卫视综艺《国风美少年》以及《上新了故宫》的热播,都有力佐证了大众审美的相似性。除此之外,由于电商行业的兴起,故宫博物馆推出了许多文创产品。不仅将玻璃展柜里那些尘封的文物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相结合,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也避免了为了保护文物而将游客与历史阻断的尴尬场景,岂不两全其美?

      互联网上有名的带货一姐薇娅与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广权的一次合作可谓完美。为了带动云南大理回民们在疫情影响下经济的运转,两个人在直播间一唱一和帮助乡亲们卖当地的特色产品,如鲜花饼、银器等,村民们还用自己的家乡话邀请两位到云南做客。那次直播的成交额达到了百万。一边卖货,一边传播文化,岂不一举两得?

      我们不是机器,不需要按着既定的程序运转。中国文化也不是围椹,只有黑白两色。各式传播经典的节目和网红受到热捧,说明人们对于文化接收的方式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如果因为觉得将传统文化商业化、娱乐化拉低了其“神圣性”而拒绝新兴传媒是极不明智的。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才能让经典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才能让经典继续传承。

      接受新的方式不等于抛弃原有的一切,故步自封只会使文化的传播受到人为限制,倒不如跟随蒲公英一起乘着风扎根于四海,这样方能在八荒之中找到中国文化的踪影。

      关于“新时代文化”优秀作文三—传统文化传播应因地制宜

      (本文作者高2019级3班,周欣怡,传统文化传播应因地制宜)李子柒,有些特别的“网红”。不凭歌舞,不凭“颜值”,其走红的“靠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传统文化。

      无疑,李子柒及其带来的“李子柒现象”的成功并非空前。近年来,有不少文化类名人和文化类节目在互联网上爆炸式兴起。探寻现代故宫匠人生活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细数中华文明美丽瑰宝的《国家宝藏》,无数人由之兴怀的现象级文化节目《朗读者》……可以说,“李子柒现象”并非暴发户一样的偶然,而是当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度与欣赏度日益提高,对传统文化之美的渴求日益加深的必然。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有不少学者和专家为之担心,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传统文化。但从“李子柒现象”就能看出,在现代,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这一新事物相伴相生发展并不罕见。传统文化并非远离了我们,而是转化成新形态伴随着我们。

      然而有些人担心,基于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是否就“注水”了,“变味了”呢?传统文化伴随在我们身边,但它是不是已经不像原来一样纯粹了呢?这也是李子柒受质疑的一大原因之一。有人认为她的视频并非展示真正的传统文化,而是假装贴近传统文化的假生活。我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传统文化之传统,在于其内核,而非形式。如果不进行白话文运动,不让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发展,仅仅是固步自封,那传统文化可能难以重见天日,更不用说得到传承和发扬了。文化属于人类,它应该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才不会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脱节感。

      而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传统文化传播,更应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现代人的喜好和生活节奏,又不失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色和核心。只有这样,传统文化和互联网才能实现良好的互利关系,从而健康、持久地发展。不必去批评“网红”太假,也许这正适合大部分人群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至于批判者,也只需选择自己喜爱的传播方式就好。

      传统文化应借着互联网之东风,顺应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同时不丢核心,因地制宜,才能在新时期芳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