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布作文网为您带来有关“谈谈你眼中的鲁迅作文(高中五篇)”的作文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高二作文」谈谈你眼中的鲁迅作文(高中五篇)

高二作文 作文网 打印

  • 一场春雨一场梦作文700字
  • 微笑着,唱书香的歌作文
  • 用行动铺路作文1000字
  • 让爱流转于心间作文800字
  • 最美的遇见作文800字
  •   谈谈你眼中的鲁迅作文篇一:今天,我们再来读鲁迅

      自小学时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来,已有有些时日。随着视野的开阔,鲁迅先生的形象也一直在变,从注释栏里单薄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变得更加立体,然而他作品的基调又似乎围绕着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对现实的批判与讥刺。

      那么,鲁迅先生是否真就是如此一个浑身是刺的尖锐墨客呢?答案是相对而言的。随着学习,我们也见证了鲁迅先生温情的一面,他也是人,更是这大众中的一员;只是他不愿一同麻木沉沦,而是想要以一己之力唤醒一个民族。就结果而言,没有鲁迅先生,或许有许多人的思想都得不到觉醒,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来有一种观点,即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意义已经结束了;这种观点并不是说鲁迅先生不好,反倒是赞美他,人人都该敬仰这位有着伟大历史贡献的文学家。只是敬仰归敬仰,在国民已“觉醒”的当下,鲁迅先生已不能再有什么作用。

      但我却不敢苟同。如同儒家思想直至今日都为中国人的思想塑造发挥作用一般,鲁迅先生最为伟大的一点正是他所批判、所斥责的并非定格在昔日的一段时间,而是对准了社会中难以根除的顽疾。

      从民俗到封建礼教再到社会本体,灰暗的现实在他的笔下无所遁形。读完鲁迅先生的文章,欢喜是一概没有,更多的是悲哀。在他的笔下,大众就像马戏团里的小丑,丑陋又自以为是。人们看到这些愚人自然会嘲笑,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和那愚人正是同一批人时,想必不再能笑得出来。鲁迅先生让无论是哪个年代的读者都能够受到震撼,得到感悟,正是因为他们能从鲁迅先生的文里发现自身的丑恶。我们读孔乙己,既可怜他又瞧不起他,孔乙己在茶馆中成了众人取乐的对象;没人关心他究竟怎样,只关心能不能给自己带来乐子。反观现在,当我们阅读多种多样的娱乐新闻,为着名人的八卦窃窃私语时,又有多少人不是抱着如此的看客心态?为什么现在的为搏人眼球而诞生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正是因为媒体也精准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他们不关注事实真相,只关心够不够“新鲜刺激。”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人不只存在于当时的旧社会中;而他也正是用着黑暗绝望的旧社会残影警示着将来人远离这些可悲的恶。

      鲁迅先生笔下并没有过真正的恶人。像阿义,丁举人一类从身份和立场上就属于压迫者的暂且不提,恐怕他所写的最多的还是像杨二嫂这样从未干过真正坏事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将一个民族带向了黑暗的深渊,将一个社会变得死气沉沉。又有人说带来悲剧的是当时的社会本身,当时的制度乃至当权者。这当然是对的,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所针对的头一号人物从不会是当权者,而是我们,过着平凡生活的平凡人群体。因此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读者会感到巨大的悲哀与悚然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无论社会如何改变,看客和落井下石者从来都存在,这种“小恶”好像无法消除,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每个人都能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找到些许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子。这是他的伟大,也是他的悲哀。

      因为我们有鲁迅先生在,而鲁迅先生之前却没有另一位鲁迅先生。

      在那样的社会中,他清醒过头,因而绝望得过分,然而从未放弃过,一生都在与看不见的黑暗搏斗。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已然活在了有着希望的年代,活在由前人点亮的星火中。先生文章中若隐若现的希望之光,时至今日,已经点亮了不止一个人。那声嘶力竭的呐喊,想必也不止叫醒了一个人罢?然而还不止如此,因为鲁迅先生的力量不止作用在过去,不论现在或是未来,只要他的文章还在,觉醒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这便是希望了。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总是站在高台上,下面是漆黑扭曲着的深潭;他并没有魁梧的身材,可他的背影却像一位巨人。他端着火把义无反顾地往下跳,驱散了一片片黑暗——而后醒者就借着他所燃烧出的微光,颤颤悠悠地跟着迈开步伐。(高2020级3班   吴鸿奕)

      谈谈你眼中的鲁迅作文篇二:重读独一无二的鲁迅

      自小学以来,鲁迅的文章读得也不算少了,每每提到鲁迅,映在脑海中的就是那幅灰底黑照:鲁迅硬直竖起的头发占据了一片黑色,瘦削的脸颊、冷酷的双眼,胡子遮住了嘴的一部分,真好似只昼伏夜出的猫头鹰。

      除了猫头鹰这一表面形象,内在的,如钱理群教授所形容,从“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到“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的鲁迅,也并不是真真正正的鲁迅,他是一个“特别”的人。

      通过鲁迅的许些文章,我们大概能迈过门槛,透过窗户眺望历史对岸的鲁迅的一些特别之处。

      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出名,就算是被捧上去的,时间也能证明一切。《药》 、《孔乙己》等经久不衰的作品越沉淀越弥足珍贵,即使鲁迅已去世多年,他的种种精神依旧刻在国人心间。结合鲁迅的一些文章、以及萧红笔下的鲁迅和钱理群理解的鲁迅,令我印象最深的、最能触动我对鲁迅发自内心敬仰的,是他那独一无二的探求精神、批判性的思想,还有在那个黑暗时代里如熊熊烈火般的执着之心。

      鲁迅能通过司空见惯的现象来追根溯源,探求原因。如《论“他妈的!”》写的是挖掘国骂“他妈的”的来历,这本是一句骂人的话,不登大雅之堂,而且举国上下,无人不知。但鲁迅发掘其中之奥秘,认为骂“妈”跟古代门阀制度有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旧社会的部分卑劣现象。还有在《立论》中,鲁迅总结了每人每天说的三种话:事实话、假话和模棱两可的话;他面对现实生活的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他观察到了,他思考了,他挖掘了。得到的结论合情合理,令人叫绝。这就是他独特的地方之一。

      鲁迅能以批判性的思想看待人们都认为是对的事物。《野草》中“于天上看见深渊”正是他对“黄金世界”的思考,从而提出了他的哲学:“曾经阔气的人想要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维持现状,还没有阔气的人想改革。”故——“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鲁迅不许人们再对美好无暇的事物盲目跟从并麻痹自己,而是接受各种各样变幻的人生片段,如原隰衍沃,哪有一片完全圣洁平旷的净土呢?《死火》里提出的“一团青色的火”,这火跟一般的不大一样,这火是在冰川里,被拿出去会烧完,不拿出去会被冻灭。这种写法也十分有趣,而直指的,是在绝望、死亡中反抗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生命,也是鲁迅对现世的强调。

      鲁迅有一颗如熊熊烈火般的心脏,即使在当时那种冰冷黑暗的社会中。“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深刻、令人深思的文章,肯定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就如温室里的花朵永远无法谱写出赞颂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诗。自己经受了千万痛苦,而又用饱经风霜的手谱写下一篇又一篇令处于彷徨状态的人们醒来的文章。“医”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整个民族。“我以我血荐轩辕”,呕心沥血刻在字里行间的,是鲁迅对民族发自内心的大爱。

      钱理群说过:“当你春风得意时,你对一切深信不疑时,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时,你不会读鲁迅,即使读鲁迅也会本能拒绝;但当你对已经习惯的常规、常态、定论产生怀疑时,想要突破自我形成另一种发展可能性时,就会从鲁迅那里得到启发。”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特别的、又有价值的人。

      这么一位特别的人,平时生活又跟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在萧红笔下,鲁迅的另一面逐渐变得丰满。他有妻子,有孩子;跟晚辈时常来往,抽烟,跟朋友吃饭……大体上和普通人是没什么区别的,但细节上还是可以管中窥豹。如海婴在吃鱼丸的时候说不新鲜,只有鲁迅是尝了一口,确实不新鲜,便说:“直接抹杀是不对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罕见的,也是很多人不具有的。鲁迅痛恨青少年写信的各种缺点,但还是读信读到深夜,由此对青年的关爱可见一斑。而他自己也写到过,牙病一直都有,但是看完牙医总要买点糖奖励自己。朋友送鲁迅柿霜糖,许广平告诉鲁迅这能治嘴上的小疮。鲁迅当时写下“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时,好用这来搽。”收起来了,但鲁迅惦记着这美味,半夜爬起来有吃掉大半。“因为我忽而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一大半了。”如此率真可爱,真让人莞尔一笑。他的形象丰富了起来,远不仅仅是“三好”“三家”。

      鲁迅是中国人在黑夜里寻路的明灯,他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历史不会忘却伟人,也不会忘记有大贡献之人。鲁迅更不会、更不该被忘记,他的思想我们大可怀揣在身,一路同行。(高2020级3班   曾泊云)

      谈谈你眼中的鲁迅作文篇三:再读鲁迅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鲁迅。可那时的鲁迅于我,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只是觉得他笔下的人物,都一反常态的狰狞而复杂,仿佛人心中的太阳永远没有升起,世界还处于开天辟地时的迷雾之中。读鲁迅,总是一种洗不掉,逃不脱的沉重感。

      念初中时,也会间或重温鲁迅的散文和小说,读至“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死掉了。”这类句子,也只是能隐约了解那些刻意用字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怎样汹涌而难言的情绪。

      直到现在,我在一个“帘卷西风”的萧瑟秋季,在深秋灿烂而短暂的阳光下翻晒这些曾经一遍又一遍读过的文字,却意外地拾起了一些未曾预料到的感动。读至萧红写的《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以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关怀后辈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染我,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这时候,那一个个文字对我来说,是铮铮铁骨的响动。它们争先恐后的跃入眼帘,然后直入心。原来容易遗忘的,现在却被轻而易举地铭记心里。我仿佛才注意到,鲁迅并不华丽的文笔,其实一直在紧紧抓住人的心灵,一直在试图向人们勾勒一幅他心中的市井。

      从《药》到《阿Q正传》再到《祝福》,从《幸福的家庭》至《肥皂》再至《伤逝》。人性在鲁迅的笔下不是分明的黑白两面,而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体,家庭在他的眼中不再代表幸福,会有纷争、虚伪、做派的家庭才是真实。于是,在生动而且深入地刻画下,一个个人物在我们夹杂着愤怒的咒骂及盈眶的同情热泪中被我们所接受。爱子心切的“华老栓”最终却因他的愚昧无知痛失儿子;自轻自贱又麻木健忘的“阿Q”,仍不知死期已至却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勤劳善良,朴实顽强的“祥林嫂”却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他们不是最受我们喜爱的,但一定是最难以忘记的。

      那种从小就觉得摆脱不掉的沉重感消褪了。竟然开始觉得鲁迅构造的其实是一个单纯而又丰富的世界。至少当他写下这些文字时,他的动机简单极了: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愤怒,为了向人民传达自己心中的呐喊,甚至偶尔为了怀旧。

      怀有这种心情的人,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这种源源不断地热诚让他对写作欲罢不能。于是,一种种画面一缕缕心情,就在他文章中不断地绵延开去。

      鲁迅的书,真是能够常阅常新。在成长的路上有他的书相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运。(高2020级3班 黄诗怡)

      谈谈你眼中的鲁迅作文篇四:《狗的驳诘》断想

      行动呐喊,思想彷徨,运交华盖,寂如野草,后人朝花夕拾。那个深夜伏在桌上的先生,在旧台灯昏暗灯光下笔下勾勒出一幅旧时中国的百景图。先生用他的笔墨,道出身为文人的一腔热血。

      从目睹辛亥革命的战败,到同“正人君子”们的斗争,鲁迅先生认清了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的文人政客们的本质。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顶着“君子”、“学者”的头衔,依仗权势,反对进步文化活动。他们见强权者和富人就温媚顺服;见穷人和被压迫者则凶残毕露。于是写下了《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我”在隘巷中与狗相遇,并斥责它是“势利的狗”。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然后为“我”摆出了一连串的“真理”:“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面对狗的对质和挖苦嘲讽,“我”:只能落荒而逃——我对它的驳诘无力还击。当它喊出“且慢!我们再谈谈„„”的时候,“我”只能尽力的逃走掉,因为“我”不知道省略号后面还会有什么话语,让我无言以对。更无法正视自己的本性——势利。

      所谓势利无非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阿谀奉承,对自己没有帮助的就落井下石。趋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在本文中,狗只看见我的“衣履破碎”,便对我狂吠不止。而现实中的人却更加复杂,打量一个人,从金钱,权力,地位等方面考量。在这一方面,有些人甚至连狗都不如!

      作者借狗的驳诘来讽刺那些“正人君子”们,讽刺那些虚伪的嘴脸。本文看似十分荒谬,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力对这帮人不如狗的势利的“正人君子”讽刺和批判。

      《狗的驳诘》选自《野草》:

      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翻开《野草》,朦胧间我似乎又看到了先生伏在桌前挥动笔杆的身影……(高2020级3班 曾博韬)

      谈谈你眼中的鲁迅作文篇五:吐一口烟,观一个世界

      一撮胡子,一根烟斗,一支笔,一盏灯,一张书桌,一位鲁迅,一个世界

      你总是用简短的文章,折射出整个世界;你总是不管不顾自己的健康,拼命的写着对世界的不公;你总是和蔼的,可是眉间却又透露出神圣不可侵犯的灵魂。

      鲁迅先生是一个传奇,一个真正的传奇。

      对于鲁迅先生常写的文章,大多都与社会有关,《狂人日记》便是其中的一篇典型。“吃人”真的是所谓意义上的吃人吗?我想不是的,吃人不是只能是物质上的吃人,而精神上的吃人更加可怕。正如《二十四孝图》里面封建孝道毒害人们一样,所谓“仁义道德”也就把国人的精神给“吃”了。

      国人是可悲的,毕竟他们受到了深深的毒害;可国人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有一位精神引领者—鲁迅。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但鲁迅先生所做的贡献,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即使他的目的并不是这个。

      鲁迅先生不仅仅只是会写写小说散文,也会写其他很多文章。比如说杂文《论“他妈的”》,第一次看到这一标题不禁笑出了声,但是当开始读之后,表情一定会渐渐严肃。因为这不是骂人的文章,而是讲述“国骂”的文章。读着读着,不禁为了鲁迅先生的见多识广而赞叹。所谓“国骂”,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气愤的方式,背后透出的,则是当时封建门阀制度的腐败。“他妈的”固然找准了门阀等级制度的根源,但这种制度并不会因多少句愤愤然的“他妈的”就可以动摇,可以消除的。而且,不正视现实,躲开了现实,眼睛只盯着“祖宗”,拐着弯儿的去骂祖宗出气,丝毫不解决现实问题,简直是阿Q式的战法了。所以鲁迅说:“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

      鲁迅先生是一名战士,一名精神上的战士。或许很多人都不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有多么多么好,但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是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的情形,是当时的国人,是当时的腐败。人们甚至愿意去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也不愿相信政府和社会的腐败。所以提到鲁迅,不得不浮现的便是其笔下的看客文化,那些脖子伸长了像鸭一样的老百姓,漠然地看着革命者夏瑜为了民众争取自由和民主被砍头的场景,那一幕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华老栓拿着沾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自己儿子治病的寓意更是令人深思。可能中国被列强欺侮的一大重要原因也在此吧。

      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总感觉字里行间里除了冷酷的嘲讽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亲情的温暖。《阿长与山海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生在那个年代,鲁迅先生没有和别人一样变成行尸走肉,而是弃医从文试图拯救人们,这样的行为能说不伟大吗?大千世界。鲁迅先生以笔为枪,捅破了世界的虚伪,告诉了世界,就算人人都虚伪,也有鲁迅先生在这里。

      可惜,那张书桌,无人再坐在旁边,那盏灯,无法在窗边连夜通明,那支笔,无人再握起,那根烟斗,没有了烟,那撮胡子,无人再整理,那个鲁迅,永远地休息了。(高2020级3班  宋俊作)